越來越多車廠強調自家的車用了多少MPa強度鋼材打造,借以證明產品安全扛撞。但如果你單純只看MPa數據大就相信車子安全,嘿嘿……
不虛標但也有認定差異
鋼材在制造過程中有很多技術環節,包括提純、化合物、冶煉、淬火、鍛壓……每一項不同,都會使造出來同樣厚度、面積的鋼板有截然不同特性,這也因此有部份車廠拿不同材質鋼板來作鉆孔、敲擊實驗,目的是讓消費者更直觀看到它們家的車用的鋼板有多厲害。
MPa是很簡單直觀了解車身鋼材強度的單位,每平方厘米能夠承受多少兆帕斯卡壓強,這部份可能很多人不懂,但反正前面的數字說高一點……從以前的幾百,到如今標榜使用1200~1800MPa高強度鋼,甚至還有上了2000MPa以上,標榜比潛艇用的鋼還厲害的……多數消費者看了數字越大自然覺得牛逼又安全。
是這樣嗎?一般來說,大車廠與煉鋼廠不太可能對這方面數據虛標造假,但問題是它們不會告訴你這個強度到底是屈服強度還是抗拉強度?
這兩者在專業測試、國家標準,以及車廠生產標準中有明確規定的數據標準,小編簡化告訴您,屈服強度就是材料承受多少力才會變形超過一定標準,抗拉強度是材料承受多少力才會斷裂。
生產鋼材的廠家會對可塑性高的材料例如HSLA低合金高強度鋼以屈服強度標示,對像DP雙相鋼、TRIP相變誘導塑型鋼……這類材料以抗拉強度標示。
而車廠在生產工藝中,喜歡屈服強度低、抗拉強度高的鋼材易于成型制造;消費者喜歡兩種強度都高,但價格也水漲船高的鋼材……這么多的認定標準,干脆車廠在給消費者洗腦時就不說了。
很明顯,對像鋼材這種東西,大多是在承受應力時先開始變形,直到受不了才斷裂,對吧?
所以一塊鋼材通常是屈服強度數據先到,然后才到抗拉強度數據,有些車廠喜歡給消費者鋼材的屈服強度數據,有些喜歡標抗拉強度數據,哪種可信度比較高?呵呵……
厚度、用量、用處、工藝?
目前幾乎沒有車廠會告訴你,它們用的高強度鋼材料到底有多厚,同樣的鋼,一者像紙一樣薄,另一者像玻璃一樣厚,兩者扛撞的能力能一樣嗎?
部份車廠告訴消費者自家的車用上多少MPa高強度鋼,車身結構有多少MPa強度,但這其實都是不嚴謹的,一臺只有B柱用上高強度鋼的車,和整個車身籠型結構都用上高強度鋼的車,兩者的安全系數截然不同。
比較準的方法,是請車廠拿出車身結構渲染圖,用不同顏色標示告訴你車身哪里是超高強度鋼、哪里是高強度鋼,哪里是普通鋼。
小編個人是覺得A/B柱從上到下,C柱上端、底盤中梁、底盤副橫梁、防火墻用上超高強度鋼,把乘客室打造成高強度籠型結構的基本算是良心企業,而車頭部份真的就沒必要要求用那么硬的鋼,畢竟車頭是用來吸收撞擊力的,還有成本控制也不得不考慮。
幾十年前,有款日本車在中國臺灣落地生產,開過的人說跟進口版車型一比對,底盤扎實度明顯不同,仔細研究之后居然發現本地化生產的車焊接點位比進口版少了許多。
是的!車廠會對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錙銖必較,省下焊點說不定就省下了千萬以上級別的成本,但這對于車身結構安全性自然會造成影響。
此外,一些車廠目前還部份采用傳統人工而非全自動化生產工序,而人工點焊鋼材難免有位置、溫控……誤差,這也會影響車身結構強度。小編就親眼看過焊點排列歪七扭八的車,其安全性確有質疑之處。
鋼材這么貴,接下來怎么辦?
疫情以來全球印鈔大放水,通貨膨脹已是不可避免的問題,近日得知普通鋼材價格從每噸4千多上漲到6千多,這在短期內或許還不會對車廠造成什么影響,但儲備期過后勢必影響車廠的造車成本。
偏偏,車價不能漲還得降價優惠……
中保研碰撞測試已經令人存疑了,車廠說的高強度鋼強度有不同認定標準,生產工藝你看不到說不準,再加上材料越來越貴說不準車廠會不會偷工控制成本,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越來越對未來的車被動安全性感到擔憂。
消費者如何自保權益呢?首先還是如前所說,看車身安全要請車廠拿出結構渲染圖,清楚指明哪些部位使用哪種強度等級的鋼材,最好也說明標示的MPa是屈服強度還是抗拉強度。
畢竟這是印在廣告宣傳內的東西,造假會有法律責任,所以相對可信度可能高一些。
至于其它……只能說想買車的人早買早好,以后的車越來越說不準了……